很多人喜欢用后见之明来看待甲午战争掌乐策略,觉得当时面临的困境日本比清朝更严重。他们认为,以中国辽阔的疆域和庞大的人口规模,如果清政府咬紧牙关不投降、不割地、不赔款,采用持久战的策略,完全可以把日本拖垮。这种看法其实由来已久——早在战争期间,清朝内部就有不少清流派官员主张迁都再战,坚信只要坚持抵抗就能等来转机。后来20世纪中国通过十四年持久战最终战胜日本,似乎更佐证了这个观点。
抗战初期的中国确实处于明显劣势。当时中国还是个农业国,面对的是已完成工业化的日本。上海、南京、广州、武汉等重要城市相继失守,日军凭借精良装备、强大军工体系和高效后勤补给,让中国军队节节败退。但中国最终依靠广袤的战略纵深和全民团结,在长期消耗战中拖垮了日本。既然十四年抗战能靠持久战取胜,为什么甲午战争时不能如法炮制呢?
展开剩余79%单从表面条件看,甲午战争时中国的处境似乎比抗战时期要好。当时日本明治维新才过去26年,虽然取得长足发展,但工业化程度远未成熟。开战时,清朝的北洋舰队还号称世界第九、亚洲第一,虽然后来被日本反超,但两国实力差距远没有抗战时期那么悬殊。更重要的是,当时清朝仍保有相当可观的国力储备。
著名历史学家胡绳在《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》中就指出,李鸿章赴马关议和时,日本其实已无力维持大规模作战。他认为中国作为大国,虽然暂时受挫,但战争潜力远超日本。只要清廷坚持抵抗,很可能等来转机。这个观点得到不少学者认同,认为甲午战争本可以像抗战一样,通过持久战取胜。
但简单用抗战经验来套甲午战争,可能会得出错误结论。这两场战争存在本质区别。试想,如果清廷当时拒不投降,会是什么结果?首先,日军势必持续进攻,直到清廷被迫屈服。虽然日本确实面临财政压力,但其战争机器仍在正常运转。
实际上掌乐策略,日本的军费状况并非传言中那么窘迫。1894年他们通过发行国债和民间募捐,筹集了2.5亿日元军费。即便有超支情况,但战后公布的军费支出仍低于预期上限。更重要的是,日军在占领区大肆掠夺资源,获得可观的经济补偿,这为其持续作战提供了保障。
反观清政府,财政状况要糟糕得多。虽然也筹措了部分资金,但主要依赖外债。1894年清廷靠举借外债支付军费,可随着国内资源枯竭、借贷渠道受限,财政已濒临崩溃。即便勉强维持,也难以支撑长期战争。
那么双方谁能耗得更久?资料显示,日本通过内债和民间集资就能满足军需,几乎不用依赖外债。而清廷的财政体系根本无力维持持久战。
更关键的是,战场形势对日本越来越有利。1895年,日本已集结7个师团准备直扑北京。而清军抵抗几乎形同虚设,很多失守并非因为日军多强大,而是清军未作有效抵抗。即便偶有反击,也因兵力装备不足迅速溃败。
最致命的是,清政府的动员能力与抗战时期天差地别。抗战是全民族同仇敌忾,而甲午战争时清廷几乎没能发动民众。由于腐败严重,各级官员把战争视为打击政敌的机会,而非民族存亡之战。李鸿章等将领虽想组织抵抗,却因派系倾轧难成合力。清军实力也远不足以支撑持久战。
甲午战败的根源,在于清廷无法凝聚抗战意志。统治集团内斗不休,甚至将民众视为防范对象,这种态度注定无法调动全国力量抗敌。所以说,即便清廷当时选择硬撑,也不可能复制抗战的胜利。
这两场战争的对比告诉我们:甲午战争时腐朽分裂的清政府,根本不具备实施持久战的条件。而抗战胜利的关键,恰恰在于全民族的觉醒与团结。不同的国家状态,决定了截然不同的战争结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