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8年深秋泰兴隆配资,辽西走廊上的塔山堡被凛冽的北风裹挟着黄沙笼罩。在这条连接锦西与锦州的战略要道上,无论是策马疾驰的传令兵还是轰鸣前行的装甲部队,都不得不在这座看似普通的小村庄前停下脚步。原因很简单——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上,东北野战军构筑起了一道钢铁般的防线!
放眼望去,这里既没有陡峭的悬崖峭壁,也没有湍急的江河天堑。有的只是战士们用双手一锹一镐挖出的纵横战壕,用麻袋和泥土垒起的简易工事。就是靠着这样简陋的防御设施,英勇的战士们硬是顶住了国民党军十一个整编师的疯狂进攻。整整六个昼夜的激战中,阵地始终岿然不动。塔山能够守住靠的是什么?不是险要的地形,而是战士们人在阵地在的钢铁意志,是用血肉之躯筑就的钢铁长城。
1948年10月7日黄昏,经过50公里急行军,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塔山堡。这个位于锦西与锦州之间的小村庄地势平坦,几乎无险可守。一条公路穿村而过,东侧是通往锦州的北宁铁路,西面是泥泞的滩涂,南边横亘着水流湍急的饮马河。就连附近最高的白台山也不过200米,根本称不上什么天然屏障。
率先抵达的34团官兵顾不上休息,立即投入防御工事的构筑。没有现成的防御设施,他们就一锹一镐地挖掘战壕不够深,就再挖深一尺;掩体不够厚,就再垒高一些。当天下午,第四纵队党委召开紧急会议,决定采取梯次防御战术,誓死守住每一寸阵地。
展开剩余79%10月8日破晓时分,国民党军东进兵团在侯镜如指挥下发起了第一波攻势。敌军指挥官骑着战马,挥舞着军旗,率领部队向阵地扑来。然而在第四纵队密集的机枪火力网前,敌军如割麦子般成片倒下,不到两小时就丢下遍地尸体仓皇撤退。不甘失败的国民党军随后又连续发动四次冲锋,却始终无法撼动我军防线。
随着战事持续,塔山堡的防御工事越来越坚固。战士们趴在冰冷的战壕里泰兴隆配资,就着硬邦邦的干粮,枪械始终不离手。在两天两夜的激战中,第四纵队仅凭轻武器就顶住了敌军五个整编师的轮番进攻。平均每名战士打光了400多发子弹,直到10月9日深夜,阵地依然牢牢掌握在我军手中。
塔山堡的守军没有钢筋水泥的永备工事,也没有重炮坦克的火力支援。他们依靠的,是用麻袋和泥土垒起的简易工事,是用血肉之躯筑就的生命防线。
虽然塔山没有崇山峻岭,但东北野战军用双手构筑的防线,硬是造出了一座人工天险。然而,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。
10月10日天刚蒙蒙亮,国民党军改变了战术。200多门重炮同时怒吼,轰炸机轮番俯冲,整个塔山堡瞬间陷入火海。借着炮火掩护,国民党军207师发起了集团冲锋。负责防守前沿阵地的第四纵队34团1营3连,此时只剩下不到100名战士。
从清晨八点到正午时分,3连官兵连续打退了敌军五波冲锋,最后仅剩17人还在坚持战斗。营长许和后来回忆,当增援部队赶到时,阵地上到处都是残肢断臂,几乎所有的火力点都被炸毁泰兴隆配资,但那面染血的军旗依然在硝烟中高高飘扬。
增援部队刚进入阵地,国民党军52军又发起了新的攻势。双方在近距离的厮杀中,手榴弹的爆炸声、刺刀碰撞的金属声此起彼伏,战士们踩着战友和敌人的尸体继续战斗。
10月11日下午,国民党军调集六个整编团上万人发起总攻。为节省弹药,东北野战军采取梯次防御战术:前排火力压制,中排机动支援,后排随时补位。每个战士都承受着巨大压力,每一寸阵地都是用鲜血和生命在坚守。
尽管国民党军一次次发起冲锋,却始终无法突破塔山防线。东进兵团参谋长在战后总结时感叹:塔山守军,真乃血肉长城!而这座用生命铸就的防线,始终坚如磐石。
10月14日,国民党军终于孤注一掷,调集第九军、第六军、第十三军共11个整编师发起全线总攻。坦克的轰鸣声震耳欲聋,轰炸机不停地俯冲扫射,炮火将整个阵地犁了一遍又一遍。此时塔山守军弹药所剩无几,许多战士只能捡起敌人遗弃的武器,甚至用刺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。夜幕降临时,照明弹将战场照得如同白昼,枪炮声、喊杀声响彻云霄。
34团1营1连的战士们用铁锹、刺刀坚持到了最后。当夜,全营仅剩不到40人还能继续战斗。
从10月7日到15日,塔山守军先后击退国民党军30多次进攻,歼敌7000余人。国民党东进兵团损失惨重,锦州守军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。
塔山守军守卫的不仅是阵地,更是肩负的责任与使命。他们用鲜血守住了这条关乎全局的战略通道。塔山阻击战的胜利,为辽沈战役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这场战役充分展现了高超的战略眼光与顽强的战术执行力。与历史上因战术失误导致惨败的街亭之战相比,塔山阻击战的组织更为严密,战斗意志更为坚定,实战意义更为突出。
历史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是:在生死存亡的战场上泰兴隆配资,决定胜负的不仅是战略战术的高下,更是面对绝境时永不言弃的担当精神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